重慶分公司,新征程啟航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未來的網絡什么樣?3DNET
讓我們從“Second Life+Google Earth=Second Earth”設想談起,林登實驗室的Second Life是目前最成功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虛擬空間,Google Earth是目前最成功的展示地球真實空間的地圖軟件。那么把虛擬空間的人物放入真實地球的空間,將會怎樣?我愿意稱之為“虛擬世界”(Virtual World)。
2005年Google推出了Google Earth,網民可以輸入自家地址,如漫游太空般俯瞰地球。未來,網民能否讓自己的化身降落到Google Earth地面,近距離看到街上的人甚至與它聊天?也許,期待會很漫長,但這絕非白日夢。目前,Google,第二人生的開創者Linden Lab, IBM, 以及眾多公司已為此努力。目標就是:有朝一日,人類可以以虛擬形象,在3D網絡中自由漫游。新的技術將被應用,新的標準將被建立,Secondlife等“虛擬世界”的源代碼將被公布,網民可以像建主頁一樣建設自己的“世界”,并能與其他人的“世界”相連,最終形成一個巨型的“虛擬世界”,我們是否可以稱之為“網絡銀河”?
在未來的虛擬世界里,你可以以化身在午飯小憩的時候與朋友一起去逛“虛擬商場”,現實商場里的網絡攝像頭將展示現場場景及商品。如果你看上某件衣服,因為你的化身可以和你的身高、尺寸一致,它能代你試穿,你可以從各個角度進行觀察、挑選。選好后,你可以在虛擬世界里直接購買,也可以稍后回到現實中親自去購買。而這所有的購物樂趣,你足不出戶就能獲得。
虛擬世界前景固然光明,道路亦會曲折。這樣的科技創新乃至飛躍,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關。譬如,電腦瀏覽器要支持3D影像,增強虛擬人物的立體感以求視覺逼真,互聯網也要從靜態WEB頁面升級至動態畫面。眾多技術專家認為,3D虛擬世界的建立需要眾多網絡公司攜手建立統一網絡標準和技術協議,尤其難!當下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就是HDDVD和藍光DVD的“標準化”之爭。由于“標準”背后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利益,所以每家公司都希望自己的標準能成為主流。就目前的美國互聯網而言,Second Life, There.com, 以及其他一些虛擬世界公司都處于劃疆而治、不相往來的狀態,虛擬空間不能互通。如果一個網民在Secondlife擁有自己的虛擬化身或者擁有自己的虛擬店面,這些形象和財產只限在Secondlife空間。這樣的現狀下,讓虛擬化身從一個Secondlife空間飛到其他虛擬世界漫游,是空談。
因此,虛擬世界是大趨勢,但完全實現至少需要十年。幸運的是Google,Linden實驗室, IBM等已經開始開發新的瀏覽器,為實現3D網絡的夢想邁出了第一步。Linden實驗室已計劃向用戶公布原代碼,這樣更多開發者可以創造自己的Second Life,就像我們現在建立自己的網站一樣,隨著個人的虛擬空間數量增多,虛擬世界離我們也越來越近。國外專家分析,到2011, 80%的網民和大公司都將擁有自己的虛擬化身或者虛擬形象,并依此在網上生活、工作。
研究者對未來3D網絡設想各異,但有一點共識:虛擬世界不會消滅或者完全取代現在的網頁。人們的自我化身或者虛擬形象或可在目前的互聯網站和未來的虛擬世界間自由穿梭,就像現在從一個新聞網站跳到一個視頻網站一樣簡單。屆時,人們將在傳統的互聯網站上搜索和閱讀靜態的新聞或者作品,而在3D網絡中過上虛擬生活。你可以在一個傳統網站上買一張足球比賽的球票,而去虛擬世界里找到賽場和朋友一起觀看。這樣不去現場觀看,也許還能票價減半。虛擬探索和冒險也將在3D網絡里實現。在預定酒店前,我們可以讓化身去酒店實地考察,通過現實的視頻360度的查看房間。同樣,我們可以去世界各地,進行網絡旅游;去高山險灘,進行徒步探險。一樣的刺激,卻絕對的安全。可以預見,廣角視頻、網絡旅游等相關產品將有不錯的市場前景。
目前,虛擬世界只邁出了一小步(just a small step),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有句名言,“Step by step,we can walk a long way”。在通向3D互聯網或者虛擬世界的路上,人類已經啟程。Google公司正致力于將Google Earth的2億5千萬用戶聚合起來形成一個交流空間。世界上眾多網絡擁躉和IT評論家也開始爭相鼓吹和討論互聯網的未來。中國討論虛擬世界和3D互聯網的聲音還很小,IT脈搏網將持續關注3Dnet和VW(virtual world)的動態。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在虛擬世界的街上見,你能認出我:你就是最初介紹3D互聯網趨勢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