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分公司,新征程啟航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自罰三杯,中信銀行這個歉意道得毫無誠意。
銀行信息泄露,其實比你想象得更加簡單。事實上,只要花錢,銀行流水,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開房信息,航班號碼,無一是買不到的。文章來源:鋅財經(ID:xincaijing),作者:許怡雯。
中信銀行道歉了,在大家都睡著了的零點五十六分,距離池子炮轟笑果文化非法取證,詰問中信銀行憑什么隨意出賣用戶個人隱私的48小時之后,中信銀行悄悄地在官方微博上放出了這封致歉信。
自罰三杯,中信銀行這個歉意道得毫無誠意。
第一杯:池子個人賬戶交易信息被調取只是員工不按規定辦理;
第二杯:員工處分,支行行長撤職;
第三杯:保證舉一反三,全面檢查。
也許48小時不夠中信銀行斟酌一下致歉的用詞,來不及查一下“舉一反三”其實是一個褒義詞,在這里讓人們讀出了一股洋洋自得的驕傲。
這則道歉聲明激起了網友們出奇的憤怒,有人一語道破天機:什么叫“未嚴格按照規定”那叫違法。什么叫“提供了收款記錄”,那叫違法泄露個人信息!
才被推上風口的后浪們,只過了三天就發現自己選擇得了愛好和志向卻選擇不了一個擁有隱私的人生。
中信背后的灰產鋅財經就中信銀行泄露池子銀行流水一事采訪了杭州某律所的錢律師,錢律師表示,銀行流水是法律規定的個人敏感信息和個人信息。
但是他表示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到了一定程度才構成犯罪,而信息泄漏需要“超過50條財產信息,500條交易信息,或者非法獲利7000元的,才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此外根據商業銀行法第二十九條:商業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務,應當準訊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對個人儲蓄存款,商業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這條法律意味著只有兩種情況下銀行可以給笑果文化調取池子的銀行賬戶流水:一是司法工作人員持合法調查手續調取;二是池子本人或其委托人持相關授權手續調取
而在7日下午,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表示對于笑果文化調取個人用戶銀行流水的行為,該院沒有簽發過調查令。目前,上海銀保監局已介入調查。
中信銀行那位只為大客戶著想,沒有顧得上自己職業準則的員工一定沒有料到那一份輕輕松松打出來的流水引來了如今整個中信的信任危機。
池子事件一出,中信銀行就被曝出擅自查詢個人信息并非首次。
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中信銀行太原分行早在2018年就因未經同意非法查詢個人或企業信貸信息而被處以50萬元人民幣的行政處罰,直接責任人被移送公安機關。
而中信銀行的違規操作遠不止信息泄露一項。池子在聲討書中憤然發問“你為什么不干脆將余額全取出來拿走呢?”
中信銀行用行動回答:也不是不可以。
早在2017年,就有中信銀行信用卡用戶反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中信銀行信用卡私下劃走一筆消費支出。遲遲沒有收到中信銀行信用卡賬單的用戶好奇之下手動查詢了月賬單,卻愕然發現賬上出現一筆高達2599元名為“優選增值服務費”的支出。
該用戶馬上打客服電話后被告知這筆消費是一次基因檢測服務。這才讓該用戶回憶起中信銀行曾經以客服電話的形式向他推銷過一項宣稱免費的體檢。
沒有經過同意的一次免費體檢推銷,中信銀行就私自扣除了用戶2599元的增值服務費。而在2014年到2017年間,中信銀行信用卡發生的類似以增值服務為名私自扣錢的事件層出不窮,金額從1599元到4497元不等。
中信銀行對于此類投訴的回復和今天如出一轍:業務員的違規操作。這樣割韭菜的手法也許不得不讓電信詐騙犯們感慨:小作坊果然干不過國營的。
更有網友整理了2020年以來銀保監會給中信銀行開出的13份罰單,原因涵蓋貸款資金挪用、貸前調查不盡職,貸后資金監管不嚴等等。
這次的違規行為會給中信換來一張什么樣的罰單尚且不知,但是伴隨著一場銀行信息泄露黑產的大起底,原本只是圍上來吃瓜的群眾們已經開始人人自危。
信息泄漏,人人有份銀行信息泄露,其實比你想象得更加簡單。
根據相關報道,在買賣個人銀行流水的“黑市”,打印某四大行儲蓄卡一年流水的價格為16000元,一個星期內回單,查詢者僅需提供銀行卡號、姓名。賣家還表示除了儲蓄卡以外,也可以查詢信用卡一個月流水或六個月流水。
而另有調查記者遇到的信息販子看起來比較“良心”,只需提供姓名、身份證號和800元便可查出這張身份證主人名下的銀行卡號。再花500元便可查詢其實時交易明細。同時時效性也是相當有保障,賣家聲稱如果當晚19時可以提供需查詢者的身份證和姓名,那么當天24時前就可查到所需銀行流水記錄。
1個身份證號,5個小時,1300塊錢,你的銀行流水就會“流”到需要的人手里。在賣信息的黑產世界,不是大客戶也可以輕易拿到想要的流水信息。更有賣家大言不慚表示“自己絕對誠信,可以保真”,所提供的流水記錄均通過內部人士查詢。
事實上,只要花錢,銀行流水,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開房信息,航班號碼,無一是買不到的。而公安部門表示,這些信息絕大部分都是相關部門的內部人士泄露出來的。
一句“內部人士”讓人不寒而栗。在這個時代,我們早已裸奔多時了。
下載一個新的APP,跳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歡迎您訪問XXX,當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我們可能會收集和使用您的相關信息。”收集更多信息,獲取更多權限,成了所有APP不約而同做的事情。
4月30日,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就發布了21款設計違法超范圍采集個人隱私的APP,其中旅行住宿類APP和在線會議類APP成了重災區。
而在人民日報微博下,熱評第一成了所有人的心聲:“你不點同意你都安裝不了。”在隱私被獲取的時候,絕大部分人沒有點“不同意”的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