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分公司,新征程啟航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本文轉載自:品牌圈圈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問題挺火——面試的時候,銷售經理讓你把一瓶礦泉水賣 300 元,你會怎么應對?
我們先不管這個問題新不新鮮,也不討論這位面試經理,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才這樣問,我們就看這個問題本身:
如何將一個產品以高價賣出?
面對這種類型的問題,大部分人都習慣把注意力放在產品上,希望讓別人認為這瓶水本身很有價值,比如宣稱:
這是一瓶好水,來自海拔 8000 米的雪域高原;
這瓶水是馬云喝過的;
這瓶水是少林方丈開過光的等等…
然而,哪怕稍微有點營銷意識的人,都不會這樣思考問題,他們會做出這種類型的回答:
你買我一瓶水,我告訴你一個重要的信息,這叫賣的是附加值;
你買我一瓶水,我記得你的好,這叫賣的是人情;
你買我一瓶水,我可以引薦你去見我當局長的老舅,這叫賣的是關系…
他們考慮的重點并不是產品,而是價格——消費者會為什么事物支付 300 元?
科特勒曾說過:“營銷不是通過價格出售產品, 而是在出售價格本身。”
為什么他會這樣說呢?
首先,對于企業來講,雖然價格只是市場營銷組合的一個元素(4P之一),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產品,渠道,促銷都只會產生成本,而只有價格才能真正為企業帶來收益。
另外,對于消費者,雖然價格只是總體顧客成本之一(貨幣成本),但相比于學習成本、健康成本、決策成本等,貨幣才更客觀,更顯性,更公平,也更易于量化。
事實上,人們普遍傾向于通過價格去判斷一個商品——不妨回憶一下,你走在超市里,如果看見一瓶飲料賣 3 塊錢,你肯定會把它歸類為低端飲料,但如果你看到它的標價是 8 塊,就會認為它比較高端,甚至還會猜測它的口感應該不錯。
所謂的““一分錢一分貨”,而不是“一分貨一分錢”,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