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分公司,新征程啟航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為企業提供網站建設、域名注冊、服務器等服務
相信你也經常遇到云服務器無法訪問的問題?
創新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專業互聯網基礎服務商,為您提供資陽服務器托管,高防物理服務器租用,成都IDC機房托管,成都主機托管等互聯網服務。
也會遇到服務器丟包,數據加載慢的問題?
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三大知名云計算廠家的網絡情況怎么樣?
要判斷一個云服務的網絡情況好壞又應該從哪些方面考慮呢?
面對以上疑問?一起來看一下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的云服務器網絡能力哪家強。
一、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的運營商內網間TCP帶寬性能測試華為云400Mbps,阿里云在280Mbps左右,騰訊云優勢較大,達到1100Mbps。
云服務器
二、在都開放了16001-16008端口的情況下,華為云S6內網PPS測試結果達到25萬,阿里云15萬,騰訊云S2在45萬至51萬之間。
三、三大服務器的外網主機連通性表現基本相同,國內地區服務器響應速度在60ms左右,海外地區響應速度在130ms左右。
四、上傳下載能力對比,同樣下載100MB大小的文件,華為云耗時120s,騰訊云162s,阿里云154s。
希望本篇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望采納~
是指云服務器內網每秒發送包數量,單位是PPS(Packets Per Second,每秒發包數量),內網收發包是衡量云服務器內部網絡性能的一項指標,內網收發包PPS值越大說明內網性能越好。
常見的內網收發包有20萬PPS、80萬PPS、100萬PPS等。如果是一臺云服務器的單機應用,那么內網帶寬、內網收發包性能也可以忽略,如果是集群應用,不同實例需要使用內網互通,那么內網帶寬和內網收發包性能就很重要。
擴展資料:
云服務器關注的是高性能吞吐量計算能力,關注的是在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量總和。因此,云服務器在架構上和傳統的服務器有著很大的區別。
架構上,云服務器體系架構包含云處理器模塊、網絡處理模塊、存儲處理模塊與系統件理模塊等。這種架構的優勢使得云服務器可以大大提高了利用率,采用多個云處理器完成系統設計,引入低功耗管理理念完成對系統的集中冗余管理,同時在系統中省去了很多重復的硬件。
云服務器一般包括線程、核、處理器、網絡、加速器等功能單元全部計算的總和。因此,云計算一般都有著龐大的數據輸入量或大量的工作集。
產品服務器設置了「外網帶寬使用率 = 100%,統計粒度5分鐘,連續1次滿足條件則每1小時告警一次」告警策略,基本上我每天都收到多條告警信息。
放大一點查看數據:
服務器部署了 web 服務 和 用于存儲圖片資源,報表導出和資源(平均200KB左右,非 kb)一張,部分頁面有時候會放好幾張圖片展示。如果是連續的瀏覽充電站、商城,或者導出報表,是很容易觸發2次峰值而導致報警的。
剛才只是大約估計了一下可能的情況,排查問題還是要系統地去看,需要挑選了告警的時間區間,分別進行數據統計。
我們服務器對外的帶寬服務有:
WEB 服務比較簡單,nginx 上都有日志,可以通過日志的 bodysize 統計。其他兩個是通過 socket 的,持續通訊的,所以我選擇了數據日志的 log 進行大概統計。
以下是我的 nginx access.log 日志格式:
可以通過配置調整 ngx_http_log_module 的 log format,如:
可以看出 nginx 日志的 body_bytes_sent 是字節,所以可以通過以下指令查看數據量($10 是 body_bytes_sent 所在位置,需要根據實際調整;grep 內容是某一分鐘的時間):
最終實際查看一天下來的流量也400MB,幾個高峰的分鐘段也就幾M,都在預期合理的范圍,并且形成不了持續的擁堵情況。
Web Socket 只有 connect 時的信息會寫在 nginx access log 上,不過平時通訊的信息都有手動寫相應的 access log(注意排除 業務的log信息)。經統計 web socket 的 access log 比較小,一天只有十幾M的數據,基本可以忽略。
注意:心跳包也需要統計進去。
樁agent 是通過端口直連的,沒有經過 nginx,log 比較分散,統計了幾個大的agent的 log(只統計 access log),占用的大小都不大,基本不形成高峰。但由于數量多,沒有最終確定某個時間段的高峰值。
通過 nginx 配置,限制最大的帶寬,可以稍微緩解一次訪問的壓力。避免一個大文件的訪問,就長期占用了所有的外網帶寬。
Nginx 限流有兩種方式:
ngx_http_limit_req_module 模塊提供限制請求處理速率能力,使用了漏桶算法(leaky bucket)。下面例子使用 nginx limit_req_zone 和 limit_req 兩個指令,限制單個IP的請求處理速率。
==在 nginx.conf http 中添加限流配置:==
==配置 server,使用 limit_req 指令應用限流==
上面例子限制 10r/s,如果有時正常流量突然增大,超出的請求將被拒絕,無法處理突發流量,可以結合 burst 參數使用來解決該問題。
burst 譯為突發、爆發,表示在超過設定的處理速率后能額外處理的請求數。當 rate=10r/s 時,將1s拆成10份,即每100ms可處理1個請求。
此處,burst=20 ,若同時有21個請求到達,Nginx 會處理第一個請求,剩余20個請求將放入隊列,然后每隔100ms從隊列中獲取一個請求進行處理。若請求數大于21,將拒絕處理多余的請求,直接返回503.
不過,單獨使用 burst 參數并不實用。假設 burst=50 ,rate依然為10r/s,排隊中的50個請求雖然每100ms會處理一個,但第50個請求卻需要等待 50 * 100ms即 5s,這么長的處理時間自然難以接受。
因此,burst 往往結合 nodelay 一起使用。
nodelay 針對的是 burst 參數,burst=20 nodelay 表示這20個請求立馬處理,不能延遲,相當于特事特辦。不過,即使這20個突發請求立馬處理結束,后續來了請求也不會立馬處理。burst=20 相當于緩存隊列中占了20個坑,即使請求被處理了,這20個位置這只能按 100ms一個來釋放。
這就達到了速率穩定,但突然流量也能正常處理的效果。
ngx_http_limit_conn_module 提供了限制連接數的能力,利用 limit_conn_zone 和 limit_conn 兩個指令即可。下面是 Nginx 官方例子:
limit_conn perip 10 作用的key 是 $binary_remote_addr,表示限制單個IP同時最多能持有10個連接。
limit_conn perserver 100 作用的key是 $server_name,表示虛擬主機(server) 同時能處理并發連接的總數。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當 request header 被后端server處理后,這個連接才進行計數。
使用獨立的云存儲,專門存放資源文件。
Agent 與樁之間是通過外網連接的,可以考慮多加一臺服務器,與 產品服務是一個內網的。Agent 先連接到一臺轉發服務器,與 ECMP直接通過內網連接。
端口轉發參考:《Agent端口映像》
略
鑒于當前告警實際對訪問的影響可忽略,將觸發次數調整為2次再告警。(后面再也沒有收到告警了~)
《 Nginx 的兩種限流方式 》
《 常用的服務器日志分析命令 》